#評論【當大旱、雨災接連而來,水資源管理不是只有建水庫一招】
今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,是有紀錄以來降雨量最低,台中地區早早撐不住,4月初開始「供五停二」分區供水策略,直到6月梅雨挹注才終結無水可用的日子。然而降雨量最不平均的南台灣,明明南化水庫也快見底、高屏溪攔河堰供水量只剩四分之一,但一直都沒有發生停水的紅色警戒,為什麼?高屏溪沿岸,枯水期仍能穩定供水的「伏流水」及地下水井等設施是其中關鍵。
台灣取伏流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屏東林邊溪的二峰圳,百年來穩定提供當地生活與農業用水,成為屏縣重要文化景觀。高屏溪最早的伏流水取水站也從日治時期建置,政府曾一度想以水庫建設取代,直到莫拉克風災後才又重新規劃,其中兩個取水站2020年才竣工,每日最高可提供79萬噸民眾用水,並在這次的大旱中,更體現伏流水工程對水資源管理的效益。
伏流水設施跟水庫相比,有何優劣差異?全台灣都可以做伏流水工程嗎?在極端氣候時代,為了不再為無水所苦,在開發泉源之外,也應深度改革用水的經營管理……https://bit.ly/3mM8UDn
★提供觀點,促進思辨,#贊助報導者:http://bit.ly/2Ef3Xfh
地球公民基金會 #水資源 # #伏流水 #報導者